- 缺血性中风:因血凝块或脂肪斑块阻塞血管,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这是最常见的中风类型。
-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引致,原因可能是脑内血管破裂,亦可能是脑部表面血管破裂,但后者较为罕见。
- 短暂脑缺血(又称小中风):即脑部供血短暂中断,徵状只出现一段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4小时。
- 颈动脉剥离导致中风:成因是颈部其中一条动脉撕裂,令脑部供血减少。
脑部供血中断便会引致中风,原因可能是血凝块阻塞脑血管(缺血性中风),或脑内血管破裂(出血性中风),另颈部动脉受损亦可能引发中风,这称为颈动脉剥离。
以下人士中风的风险较高:
- 年长
- 吸烟
- 高血压
- 高胆固醇
- 少做运动
- 体重过高或肥胖
- 糖尿病
- 家族有中风或心脏病病史
- 心律异常(最常见为心房纤颤)
- 因某些疾病导致较难止血(例如血友病)
- 经常过量饮酒
- 服用违禁药物,例如可卡因
中风的徵状因人而异,主要视乎中风的类型及受影响的脑部位置。徵状通常在数秒或数分钟间突发。
以下FAST测试可辨别病人是否中风。FAST代表:
- 面部(F)
- 手臂(A)
- 言语(S)
- 立即拨打999(T)
测试可鑑定病人是否出现中风三大徵状 — 面部麻痺无力、手臂乏力或言语不清。假如发现其中一种或多种徵状,便应立刻召唤紧急救援。
中风的其他常见徵状包括:
- 单眼或双眼突然看不见或视力模煳
- 神智溷乱或懵懂
- 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 剧烈头痛
病者须接受多项检测,确定中风类型和受影响的脑部位置,以便医生计划治疗方案。
首先是量血压和照心电图,记录心律及心电,然后验血量度胆固醇及血糖水平。医生或会安排儘快做脑扫描(例如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或磁力共振(MRI)),以确定中风是出血或血凝阻塞所致。
其后病者须接受其他心脏及血管检测,找出中风的成因。虽然头痛是中风徵状之一,但头痛是十分常见的不适状况,大部分头痛并非由中风引起。
病者入院后,医院会安排入住普通病房或中风专科病房。
有吞嚥困难的患者会在手臂吊瓶输液,以免缺水,此外并会装上鼻管输送必要养分及药物。有些病人另会戴上氧气罩协助呼吸。
假如病者可以行动,医护人员便会儘快协助患者坐起来及落床走动。假如不能行动,便会定时协助患者在床上转身,避免出现褥疮及深静脉血栓。
患者留院的时间因人而异,视乎中风病情的严重性。
药物
医生会根据中风的类型处方药物。例如,缺血性中风或小中风患者可服用纤维蛋白溶霉原活化剂,分解血凝块和恢復供血到脑部,又或服用阿士匹灵(Aspirin)或氯吡多(Clopidogrel)这类药物防止血凝块形成,出血性中风的病人则不宜服用上述药物,否则会加剧出血。
患者一般须服药控制血压,另或要服用降血胆固醇药。
手术
医生或会建议做手术,但具体决定视乎中风的类型,并非所有中风病人也适合。有关的外科手术包括:
- 切除输血到脑部的颈动脉内的脂肪积聚斑块(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
- 排出脑积血;
- 消除脑部肿胀。
病人中风后必须重新学习各种生活技巧及能力,又或学习新的生活方式以适应中风的后遗症,这称为中风復康。
中风病人康復的情况很难预测,许多患者发病后数星期至数月后可能已大致康復,但其实往后身体仍会继续好转,待数年后情况会进一步改善。
您可採取行动改变生活习惯,从而减低中风风险。例如:
- 戒烟。这可大幅减低中风风险,对任何年龄及吸烟年数的人士都有帮助。
- 饮酒切勿超过建议上限。减少酒精摄取量可降低血压,从而减低中风风险。
- 改善日常饮食,减少胆固醇和盐摄取量有助降低中风风险。
- 多做体力活动 — 儘量每天运动。保持健康的建议运动量为每星期做150分钟(两个半小时)的适量运动,每次30分钟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