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原因

冠心病的成因是動脈壁積聚脂肪斑塊。
 

冠心病較常見於年長人士,而65歲以下患者中男性比女性多。以下是增加冠心病風險的因素:

  • 吸煙
  • 肥胖,特別是腰腹脂肪過多
  • 日常生活缺乏運動
  • 糖尿病患者
  • 高血壓
  • 高膽固醇
冠心病的病徵

冠心病是經過多年慢慢發展形成,有些患者沒有其他徵狀,只是運動時氣促,所以一直也不察覺有問題,直至出現心絞痛(胸痛)或心臟病突發才知道患上心臟病。
 

心絞痛

心絞痛指胸口痛或胸口緊翳,有時伴有氣促或呼吸困難,成因是心臟動脈的供血受阻。

心絞痛通常在患者走路或生氣時發生,飯後或寒冷天氣亦可能誘發,徵狀包括:

  • 胸口不適或緊翳 — 易與消化不良混淆
  • 痛楚輻射到頸部、下顎、喉嚨、背部或臂部,持續數分鐘,休息後痛楚迅速消失
  • 呼吸困難
  • 出汗

心絞痛患者可透過調節生活習慣和藥物控制病情。假如置之不理則絞痛情況會愈來愈頻密,痛楚亦會加劇。有心絞痛的人出現突發性心臟病的風險較高。

突發性心臟病

大部分心臟病突發病人會胸口出現中央位置劇痛,感覺與嚴重消化不良相似。徵狀可以突如其來,亦可能慢慢發展。徵狀包括:

  • 胸口中央有重壓、繃緊或擠壓感覺
  • 痛楚蔓延至雙臂、頸部、下顎、面部、背部或胃部,持續多小時
  • 失去知覺
  • 冒汗及氣短
  • 惡心或嘔吐

有些突發性心臟病患者毫無徵狀,醫學上稱為無徵狀性心肌梗塞,這種病況以長者及糖尿病患者較為常見。
 

心律不整

心律不整指心臟跳動不規則,患者可能感到心悸(心跳顫抖或怦動)。心悸可以是冠心病的徵狀,但這種感覺其實也很常見,不一定是冠心病或心律不整。
 

心臟衰竭

冠心病會慢慢削弱心臟功能,導致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指心臟失去正常泵血至身體各部分的機能,患者容易疲倦和氣促,足踝及腿部亦會腫大。

冠心病的診斷

醫生會詢問患者病徵及進行檢查。患者或須接受下列檢測:

  • 驗血
  •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量度心臟電流活動以評估心臟功能是否正常。醫生亦可能安排病人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即一邊在跑步機上步行或踏着健身單車,一邊量度心電流
  • 心臟超聲波 (Echocardiogram)— 利用超聲波顯示心臟內部的「實時」活動造影
  •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A coronary angiogram)— 在血管注射特殊染色劑,令X光造影清晰顯示血管
  • 放射性核素檢驗 (Radionuclide tests)— 醫生會為病人注射小量可穿透心肌的無害放射性物質,用大型攝影機瞄準心臟接收放射性物質的射線,顯示心臟造影
  • 胸部X光
  • 磁力共振 (MRI scan)
  • 電生理檢驗 (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s)— 在腹股溝的血管插入導管,伸至心臟。導管尖端會刺激心臟,記錄心電活動。
冠心病的治療

冠心病有多種治療方法,如何選擇視乎病情嚴重程度而定。若病人有心絞痛或曾有突發性心臟病,心導管擴張或外科手術是最適合的療法。
 

藥物

藥物可防止冠心病惡化或預防再出現突發性心臟病。以下是一些治療冠心病的藥物:

  • 抗血小板藥,如阿士匹靈(aspirin)。每日服用小劑量(75微克),有助防止血液凝結,從而減低突發性心臟病風險。
  • 降膽固醇藥物,例如他汀類(Statins),可減慢動脈粥樣硬化。
  • β受體阻劑(Beta-blockers),可降低血壓和心臟工作量。
  • 鈣拮抗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這類藥物可放鬆和擴闊動脈。
  • 抗凝血劑(Anticoagulants),有助抑制血凝塊形成。
  • 血管緊張素轉化酵素抑制藥物(ACE inhibitors)可降低血壓,醫生常處方給心臟衰竭或曾經心臟病突發的病人。
  • 硝酸鹽(Nitrates)可擴闊冠狀動脈促進血液流通心臟。
  • 抗心律失常藥物有助控制心律。

服用藥物前必須諮詢醫生意見,並細閱藥物隨附的說明書。

非手術治療

心導管擴張指從血管置入未充氣的汽球,一直推至心臟動脈,然後充氣,從而擴張狹窄的冠狀動脈,有些情況下並會插入導管(彈性網狀管)令動脈持續張開。
 

手術

外科醫生可能建議病人進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即從腿部或胸部取一條血管,繞過狹窄的冠狀動脈,確保心臟供血更充足。

冠心病的預防

大部分人只要維持健康的生活模式,便可以預防冠心病。

  • 戒煙
  • 減去多餘體重​
  • 經常運動,每星期最少五天,每次30分鐘
  • 注意飲食均衡,多吃低脂高纖食物,每天吃五份蔬果,每星期吃兩份魚(其中一次吃油性魚類)
  • 男士每日喝酒不超過四個單位,女士不超過三個單位。一杯175ml紅酒(酒精濃度12%)相等於2個單位。
最後更新日期: 2017年8月
本網站的健康資訊已由卓健醫療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