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心瓣膜疾病有以下五個原因:
風濕性心臓病
心瓣膜受到「鏈球菌」的感染後有所變化,經數周至數月才出現延遲性炎症反應,此情況稱為
「風濕熱」。瓣膜脆弱的結構因而受到破壞,造成瓣膜狹窄或未能完全關合,使血液倒流,進一步引致瓣膜畸形。
退化性心臓病
退化性心臓病如二尖瓣、主動脈瓣退化及二尖瓣脫垂症等會導致血液倒流。老年人則易患上主動脈瓣鈣化性狹窄,即鈣沉積物堆積在瓣膜上,此病變一般會導致主動脈瓣狹窄或二尖瓣出現血液倒流。
感染性心內膜炎
心內膜及覆蓋心房和心室內壁的內層受到細菌感染。由於細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瓣膜內層繁殖,最終導致瓣膜穿孔、變形及瓣膜功能被完全破壞。
先天性心臟病
出生時已有心臟瓣膜病變。
其他心臟疾病所導致的特殊性傷害
瓣膜功能障礙可能會引發其他心臟疾病(例如冠狀動脈疾病),導致乳頭肌含氧量降低或梗塞,而因乳頭肌的收縮功能減弱,可能會導致出現三尖瓣或二尖瓣周漏。
若出現以下症狀,可能患有心臟瓣膜疾病,包括:
- 呼吸急促或喘不過氣,尤其是在活動之後,或是在床上躺平時。
- 經常感覺暈眩,或感到過於虛弱而無法進行日常一般活動。
- 胸部感到壓力或重量,尤其是在活動之後,或外出接觸冷空氣時。
- 心悸或感覺心臟不規則跳動、心律不整,或是心臟激烈跳動。
- 在踝關節、腳部或腹部有腫脹情形。體重激增,一天內可能增加達 2 至 3 磅。
症狀的輕重可能從輕度到完全無症狀,但並不直接等於心臟瓣膜疾病的嚴重程度。若有以上徵狀,宜及早安排接受醫生詳細檢驗。
醫生會診
醫生會以聽診器聆聽心臟的辦膜開合,以及血液衝過瓣膜的聲音。
心臓超聲波檢查
醫生會為病人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透過聲波產生心臟瓣膜在心跳時移動過程的詳細影像,為患者作診斷,以及判定病情的嚴重性,以制訂治療方案。
磁力共振 (MRI) 掃描
醫生為病人安排磁力共振 (MRI) 掃描,使用磁場與無線電波來取得心臟內部的詳細影像。
胸部X光
醫生會為病人照射胸部取得 X光影像,以檢查心臟、主要血管,以及肺部是否有任何異常。
心電圖
醫生會使用心電圖 (ECG) 來測量心臟發出的電脈衝。心電圖可向醫生提供重要的資訊,以了解病人的心臟跳動節奏與心臟大小。
輕微的心瓣膜病只需作定期檢查,密切觀察便可。若情況嚴重,可因應醫生指示作以下治療:
藥物
若發現患者有心衰竭徵狀,或心瓣嚴重狹窄又心律不齊的病狀時,醫生可考慮以口服藥物包括利尿藥(去水丸)及毛地黃等減輕心臟的負荷。
手術
如證實只患二尖瓣或主動脈瓣狹窄,醫生會安排類似「通波仔」的瓣膜經皮介入球囊擴張術。
如病情嚴重,則可能需接受瓣膜分離術或更換心瓣膜手術,在更換心瓣膜手術中,醫生以合成物料或動物組織製成的心瓣膜,更換已受損的瓣膜。此外,此手術死亡率為3%至 7%,因手術前病人狀況或其他增加風險因素而定,例如其左心室功能、中風史、頸動脈疾病及糖尿病等。
生物瓣
用料取自牛心包膜(牛隻的心臟內層)或豬隻主動脈瓣組織。如使用此類生物瓣無須進行抗凝,但只可維持 10 至 15 年。因此,當瓣膜出現穿破時,便須要進行第二次手術。
機械瓣
以鈦和金屬製作而成,故此較為耐用,可以終生使用。然而,使用者需要終生接受抗凝(血液稀釋劑),每年有 1%至 2%的出血或中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