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

肝臟是位於上腹部的大器官,位於肋骨架對下。肝臟分為多葉。

肝臟功能繁多,約有500項,當中包括:

  • 清除身體內的毒素
  • 處理已消化的食物
  • 製造膽汁 — 一種可幫助分解含脂肪食物的消化液

肝臟可自我修復,即使大範圍受損亦可發揮機能。

原發性肝癌的類型

原發性肝癌共有兩種 —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及膽管型肝癌(Cholangiocarcinoma)。肝細胞癌(又稱肝癌或HCC)是最常見的類型,始發於肝細胞。
 

膽管型肝癌始發於膽管,常稱膽管癌。膽管是連接肝臟與小腸的管道。較罕見的肝癌類型包括:

  • 肝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 始發於肝血管。
  • 肝母細胞瘤(Hepatoblastoma) — 通常見於小童。
原發性肝癌的成因

香港大部分患者的肝癌均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導致。而英國大部分患者的肝癌均為肝硬化(Cirrhosis)所致,即肝臟疤痕。肝硬化會影響肝臟機能,而英國最常見的肝硬化成因是過量飲酒,此外亦可能因感染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導致。每百名肝硬化病人中約有三至四人演變成肝癌。
 

其他可能增加肝癌的風險因素包括:

  • 血色素沉着病(Haemochromatosis) — 體內鐵質過高的疾病
  • 男性 — 男性肝癌患者比女性多一倍
  • 糖尿病
     

肝癌風險會隨年齡提高 — 45歲以下人士罕見。
 

至於膽管型肝癌的確切成因,醫學界尚未清楚,但患有腸道發炎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的人士風險略高。

肝癌的病徵

肝癌患者的感覺不儘相同,但通常初期全無徵狀,較後期徵狀包括:

  • 體重下降
  • 腹脹
  • 肝區疼痛不適
  • 餐後感覺飽脹或脹滿
  • 食慾不振
  • 嘔吐
  • 極度疲累
  • 黃膽(皮膚及眼白泛黃)
     

以上徵狀不一定是肝癌,但假如發現這些徵狀,應即就醫。

原發性肝癌的診斷

醫生會詢問患者的徵狀和進行檢查,並會查詢以往病歷。
 

醫生亦可能轉介患者到專科醫生進行其他檢測,包括肝功能測試,藉着血液檢查評估肝臟是否運作正常。醫生亦可能查找個別的癌症標記,即肝癌患者體內數目較高的蛋白質。

其他檢測包括:

  • 超聲波掃描(Ultrasound Scan):利用聲波產生肝臟影像。
  •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利用X光產生肝臟三維(立體)影像。
  • 磁力共振掃描(MRI Scan):利用磁力及無線電波產生肝臟影像。
  • 腹腔鏡檢查(Laparoscopy):一種小型手術,由外科醫生在腹部開切小孔,插入裝有小燈及攝影機的幼管檢視肝臟,醫生可能同時抽取肝臟活組織進行檢查。
  • 肝血管造影(Hepatic Angiography):供血到肝臟血管的X光造影。一般適用於電腦斷層及磁力共振掃描後未能確實診斷的病人。
原發性肝癌的治療

具體治療方法視乎癌症的病期和患者的健康狀況,此外也要考慮腫瘤的確切位置及是否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手術

手術是唯一可治癒肝癌的方法,然而每三名肝癌患者中不足一名能透過手術切除癌腫瘤,原因可能是腫瘤太大、癌細胞已擴散到其他部位或肝臟因硬化受損太嚴重。

可行的手術方案:

  • 肝臟切除術(Liver Resection),即切除肝臟受損範圍(最常見的肝癌手術)。
  • 肝葉切除術(Lobectomy),即切除肝臟一葉。
  • 肝臟移植(Liver Transplant),即以捐肝者的肝臟取代受損肝臟,但只有少數病人適合做這種手術。
  • 活組織切片檢查(Biopsy):醫生會在肝臟抽取一小片組織交送化驗所化驗。

病人接受肝臟切除或肝葉切除手術會切除肝臟大部分面積,但由於肝臟有自我修復功能,所以慢慢會長回原狀。

非手術療法

  • 乙醇注射療法(Ethanol Injections)
    小腫瘤可採用乙醇(純酒精)注射療法,即在超聲波掃描期間經皮膚注射乙醇到患處,截止供血到腫瘤,殺死癌細胞。
  • 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在超聲波或電腦斷層掃描期間用幼針插進腫瘤,透過針傳送無線電波,將腫瘤加熱毀滅。
  • 化療及肝動脈血管栓塞(Chemoembolisation)
    化療指用藥物令腫瘤萎縮以紓減徵狀。利用化療治療肝癌的成效不太理想,反而一種稱為肝動脈血管栓塞的療法更有效,後者是在化療藥物混入碘化油(lipiodol),延長化療藥物留在肝臟的時間,發揮更大藥效,與此同時並會注射微細凝膠珠,堵塞腫瘤的供血。
  • 冷凍手術(Cryosurgery)
    將液化氮放在腫瘤周圍組織,透過冷凍殺死癌細胞。
  • 生物療法(Biological Therapies)
    這類藥物利用身體內自然存在的物質殺死癌細胞。
最後更新日期: 2017年8月
本網站的健康資訊已由卓健醫療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