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 | 甚麼是腦膜炎?
腦膜炎是腦膜或腦脊膜(頭骨與大腦之間的一層膜)被感染的疾病。通常伴有細菌或病毒感染身體任何一部分的併發症,比如耳部、鼻竇或上呼吸道感染。
腦膜炎是腦膜或腦脊膜(頭骨與大腦之間的一層膜)被感染的疾病。通常伴有細菌或病毒感染身體任何一部分的併發症,比如耳部、鼻竇或上呼吸道感染。
腦膜炎主要有兩大類的病原體。
病毒性和細菌性腦膜炎均可透過直接接觸病人口鼻的飛沫或分泌物而傳播,而即使是身體健康全無病徵的人,鼻咽喉部位亦可能帶有這些細菌。密切接觸及長時間接觸,比如接吻、打噴嚏或者面向別人咳嗽,或者與感染者(帶菌者)一起近距離生活(如住在一個宿舍,共用餐飲用具),易於引起疾病傳播。
首4至6小時沒有特有病徵,但病情惡化的速度十分快,而且病徵可以十分嚴重,包括突發性發燒、頭痛、頸部僵硬,並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畏光、精神紛亂和嗜睡等。此病可引致腦部受損,病情嚴重者更可致命。
病發時小孩會有高燒和抽筋現象,病者容易有睡意,神情呆鈍,有時亦會嘔吐,或頭痛,甚至頸部會有梗直的感覺。如若腦膜炎沒有妥當的治療或休養,可能會引致後遺症,例如腦積水、耳聾、發羊吊、手腳癱瘓及智力遲鈍等。因此,一發現小孩發高燒,或發燒有抽筋病徵,應向醫生詳細說明,醫生會更容易診斷病症。
最初診斷可通過臨床檢查做。醫生隨之會在病者的背部進行腰椎穿刺,抽取脊髓液化驗。透過顯微鏡對脊髓液進行檢查時,有時可見到這種細菌。通過脊髓液或者血液標本培養出細菌,做凝集試驗或者聚合酶鏈反應(PCR)實驗,能夠確認診斷結果。確定血清類型並進行抗菌素敏感試驗後,便可對症下藥。
流行性腦膜炎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及可致命,因此應以醫療緊急狀況處理,但無須隔離。患者必須立刻接受治療和服食抗生素;而和患者有緊密接觸者須接受監察,或需服食預防性藥物。
可以接種以下疫苗:
1. 腦膜炎雙球菌
現時市面有兩種預防疫苗,即二價和四價。二價疫苗可以預防腦膜炎球菌血清A和C,四價疫苗則可以預防腦膜炎球菌血清A,C,W135和Y。此疫苗只適合十八個月以上的人士注射,只需一針,免疫力便可維持三年,但兒童則只有兩年。接種後七至十四日便會產生免疫力。
此外,下述旅客亦可考慮接種預防流行性腦膜炎疫苗:
此疫苗不適合患有急性傳染病的人士、患病而病情正在惡化中的人士及對疫苗及其中成份敏感的人士注射。
2.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包含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成分的混合疫苗
3. 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
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
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覆蓋13種血清型,適合6週以上所有年齡人士接種。2歲或以上只需一針,2歲以下分別於2、4、6及12-15個月大打針,共打4針。此疫苗已包含在衞生署的「兒童免疫接種計劃」,詳情請參閱有關資料。
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
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覆蓋23種血清型,適合2歲或以上高風險人士,例如65歲或以上的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免疫力受損人士。2歲或以上人士只需注射1針。
- 注意個人衞生,保持雙手清潔,打噴囆或咳嗽時應掩著口鼻,用紙巾包裹,並丟進有蓋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