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目前尚未完全掌握腸癌的成因,其中一項主要因素是年齡增長。
以下人士患腸癌的風險相對偏高:
- 家族有腸癌遺傳史
- 有任何以下兩種遺傳腸疾病之一 — 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及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又稱林奇氏綜合症
- 長期腸疾病患者,例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大腸炎
- 日常飲食纖維蔬果攝取量不足,多吃紅肉及加工肉類
- 少活動或肥胖
- 糖尿病患者
早期腸癌患者往往不感到任何痛楚,但身體卻會出現一些徵狀:
- 大便帶血,既可混於糞便或在糞便表面呈血斑狀,又或者染紅廁盆或廁紙 — 最好養成習慣每次沖廁前看看廁盆
- 數星期內大便習慣持續改變 — 特別是大便次數增加或腹瀉
- 沒有明顯原因而體重下降及/或食慾不振
- 無故疲倦或氣促 — 原因是腸出血造成貧血(紅血球太少或血液中的血紅素不足)
- 痛楚,或腹部有腫塊或脹大
以上徵狀不一定是腸癌,但卻不容忽視,如察覺到應看醫生。腸癌如及早發現,治療成功率會相應提高。
醫生會詢問您的徵狀和為您檢查,亦會詢問您的病歷。醫生可能轉介病人到結(直)腸疾病專科醫生。
診斷腸癌的檢測包括:
- 結腸鏡檢查:將幼小軟管伸縮攝影鏡(結腸鏡)探進體內,以便醫生觀察大腸
- 乙狀結腸鏡檢查:即內窺檢查直腸及大腸下段
- 鋇劑灌腸攝影:經直腸將鋇劑(可在X光下顯像的物質)灌入腸臟,透過腹部X光造影清晰顯示腸臟內部
經醫生診斷患上腸癌的病人或須接受其他檢測,以確定癌腫瘤的大小和位置。
這類檢測包括:
- 腹部超聲波掃描,確定腸癌是否已擴散
- 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腫瘤位置
- 磁力共振掃描,顯示腸的平面及立體圖像
- 胸部X光,檢查心肺功能是否健康
- 驗血,評估整體健康情況
腸癌檢查
隱血檢查有助及早發現腸癌。
以下人士宜定期接受腸癌檢查:
- 年齡超過50歲
- 有近親曾患腸癌
- 患有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或其他腸壁疾病,例如潰瘍性大腸炎或克隆氏症
具體治療方法須視乎腫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已擴散。
手術
手術是治療腸癌的最常見方法。
手術治療指將出現癌細胞的大腸部分切除,然後將兩個開口端駁好。大腸附近的淋巴結(佈滿身體各處的腺體,屬於免疫系統一部分)通常是癌細胞擴散的第一個地方,所以許多時亦會一併切除。
視乎切除的癌腫瘤大小和位置,有時切口兩端不能重駁,此時便須將近端的腸孔口拉至腹部皮膚表面造口。結腸造口術指在腹部表面開大腸孔口,而迴腸造口術則指在腹部表面開小腸孔口。這些孔口稱為造口。
造口會連接一個袋,用於接收排便。大部分接受手術的患者也不須要開造口,即使需要也多屬暫時性。
若患上直腸癌,便可能要動手術切除出現癌細胞的直腸,以及直腸周圍的脂肪組織和淋巴結。相對結腸癌病人,直腸癌患者開造口的機會較高。
非手術治療
化療及放射性治療
單克隆抗體(標靶療法)是一類藥物,可識別和標靶癌細胞常會含有的標記。腸癌共有三種常見的標靶療法:
單克隆抗體
有時候手術也不能完全清除癌腫瘤,此時便需再接受化療及/或放射性治療。
這類治療的目的是殺滅餘下的癌細胞,防止癌症擴散。此外,醫生有時亦會在進行手術前先利用化療及放射性治療將腫瘤縮細,或在手術後殺滅餘下的癌細胞。
化療及放射性治療可能引起副作用。
- 貝伐珠單抗 (Bevacizumab)
- 西妥昔單抗 (Cetuximab)
- 柏尼單抗 (Panitumumab)
這些藥物會尋找癌細胞並抑制它們生長。標靶藥物有時會配合化療進行治療,也會用於不同病期的癌症,詳情請諮詢醫生。
有證據顯示,以下措施有助減低患腸癌的風險:
- 每星期做150分鐘(兩個半小時)適量運動,可分為每次30分鐘或更久。例如每星期五天每天最少做30分鐘運動,亦可連續做75分鐘大體力運動。
- 每日進食五份或更多蔬果。
- 少吃加工肉類及紅肉。
- 保持健康體重。
- 進食高纖食物,例如全麥麵包、早餐麥片及意大利麵。
- 吸煙者應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