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會患上飲食失調症?

飲食失調症不只是進食的問題,往往是牽涉到患者本身的情緒、成長經歷、壓力以及人際關係等的複雜問題。醫學界暫未清楚引起飲食失調的大腦病變成因,但當中亦涉及遺傳因素,如有飲食失調的家族史,患病風險會增加。
 

性格和心理方面,自我形象低落、內在價值感不足、完美主義或患有情緒病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飲食失調。社會文化因素亦會帶來影響,傳媒或流行文化標榜理想外貌「瘦等於美」會扭曲身體形象的認知,部份着重身形的職業如模特兒、舞蹈家等,有較高風險患上飲食失調。
 

另外,一些個人經歷如曾因外貌而被嘲笑欺凌,朋輩之間的壓力,又或遭受過性侵犯或身體虐待等,也可能導致飲食失調。

飲食失調對健康有何影響?

一般要衡量一個人的體重是否正常,會同時考慮其身高,所以一般會以身體質量指數BMI [即體重(公斤)除以身高 (米的平方)]來作為指標。如BMI(身高體重指數)低於17.5 kg/m2,則界定為厭食症患者。進食失調會令身體器官受損,女性或會因內分泌失調而出現停經,男性或會出現性功能障礙,其他影響包括:頭髮指甲變得脆弱、皮膚乾燥發黃、肌肉萎縮無力、呼吸心跳變慢、嚴重便秘及疲倦怕冷。

暴食症患者大多能保持正常人的體重,因為他們反覆失控過量進食之後,會作出不當的補償行為,以避免體重增加。這些不當的補償行為,如扣喉催吐會令胃酸損傷食道,可引致慢性喉嚨痛、頸部和下顎唾液腺腫脹、蛀牙等;而嚴重脫水及電解質失去平衡,有機會導致心律不齊、腎石或腎衰竭等長遠損害身體功能的情況。

飲食失調會影響患者所有身體器官,更可引致併發症甚或死亡。雖然大部分併發症或會隨營養吸收改善及康復過程而舒緩,但有些生理損害卻未必能完全修復,所以及時進行適當治療相當重要。
 

飲食失調症帶來的心理後遺影響同樣嚴重,患者有機會同時患上抑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透過進行認知行為及有家人的支持,有助患者回復身心健康。

預防飲食失調症貼士
  1. 留意個人情緒,學習正確的減壓方法,如散步、聽音樂、繪畫等,避免利用食物減壓。
  2. 學習接納自己,認識及肯定自我價值,比起外表,嘗試多重視個人的天賦發展。
  3. 避免盲目跟隨不切實際或扭曲的審美標準。
  4. 了解進食失調症,如果懷疑自己或親人有患上進食失調症的風險,應諮詢醫生意見,及早診治或作出轉介。
最後更新日期: 2020年7月
本網站的健康資訊已由卓健醫療的醫生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咨詢。